從《小舍得》看現實題材創作的“舍與得”
“成年人的世界就是這樣,有舍才有得”……近日,現實題材電視劇《小舍得》熱播,圍繞基礎教育、代際關系等問題,在網絡上引發多輪探討。“這部劇著重強化人物內心的情感表達,達成與觀眾的情感共鳴。”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編輯部副主任閆偉在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觀眾從虛構的鏡像中看到了現實的自我,從而引發了一場關于“舍與得”的辯證思考。
現實題材凸顯“存在感”
繼討論中考、高考的《小別離》《小歡喜》后,“小”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小舍得》,選取了“小升初”階段為故事背景,同樣聚焦子女教育這條主線索,以三個不同家庭為縮影,探討著差異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同時,延伸出原生家庭、代際關系、職業發展等社會問題。
在《小舍得》中,探討的兩大話題包括基礎教育的方式與意義,以及原生家庭對一個人成長產生的影響,使其迅速引起大眾關注。“一個劇場,大家都在看演出,突然一個觀眾站起來了,其他觀眾為了能看到演出,也不得不站起來。”當劇中臺詞引用“劇場效應”來描述核心探討的教育現象時,更是引發大眾的熱烈討論。
教育作為基本民生話題,是每個家庭都繞不過的問題。近些年來,聚焦教育領域的現實題材電視劇不斷涌現,除了“小”系列三部曲,聚焦“幼升小”的《陪你一起長大》,關注高中生成長的《少年派》等作品都廣受關注。
這些作品聚焦升學教育、親子關系,話題垂直但內容多元,關注點細分至教育的各個層面和階段,能夠將這些社會痛點轉換為戲劇沖突,迅速獲得高關注度和高討論度,憑借著話題先行、情感共鳴等優勢,在影視市場里“存在感”十足。
映照生活展現“當下感”
因題材的特殊性,現實題材作品總是更容易受到創作者和觀眾的雙重青睞。但僅僅有話題性還不夠,能夠成類型發展并取得普遍認可,還是在于這些作品作為燭照現實生活的一面鏡子,所展現的獨特“當下感”。
在“小”系列中,《小別離》重點探討社會因素下出現的教育問題,《小歡喜》把關注點放在了家庭本身帶來的成長影響,《小舍得》則是將教育和家庭倫理相結合,于內人物情感更為復雜,于外通過學校、校外培訓機構及不同老師教育理念之間的相互碰撞,對教育本身進行了一個多方比較下的深入探討。
《小舍得》中,家庭聚餐突然變成孩子才藝比拼大賽,孩子上校外培訓班家長進課堂陪讀……“這部劇將話題事件放置到與現實生活類似的具體情境中去。”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盧蓉接受人民網采訪時表示,劇中人物面臨的問題,與目標觀眾群幾乎是同呼吸共命運。
“這類電視劇會對觀眾具有認知、借鑒、啟發和引導等作用,同時,觀眾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作品影響,進而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行為。”閆偉說道。
精品創作需要“平衡感”
目前,現實題材劇的市場持續火熱,在創作上也更加注重挖掘生活的深度,拓寬現實的廣度,展現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有些劇集中的情節還存在著利用夸張化表演、主觀化鏡頭放大矛盾沖突等問題,其實遠離了生活本真。”閆偉表示。
對于現實題材創作來說,販賣情緒和內容失真都不可取。如何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找到平衡點,通過戲劇表演帶來更本質、更深刻的生活啟示,這些都是現實題材作品持續摸索的難點。
“情緒宣泄是容易的,難的是如何產生深刻的社會認知與自我審視。”盧蓉強調道。現實題材作品需要起到的作用是更客觀、更全面地反映生活肌理,展現時代溫度,提供一個抓手、一個思考的契機,以“小切口”講述“大道理”。
未來,在追求精品化的藝術創作之路上,同樣需要強調有舍有得。“要注意避免用一些偏激的思路去展現。”盧蓉認為,創作者需要更開闊的發現,更坦誠的追問,推動觀眾從一個更從容的視角進行辯證思考、理性認知,從而更成熟、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人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