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綠色冬奧”注入央企“匠心”
10月18日,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火種點燃儀式在希臘的古奧林匹亞遺址舉行。同一天,遠在北京的國家游泳中心里,“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冰壺國內測試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這座世界唯一水上項目和冰上項目均可運行的 “雙奧場館”,正在迎接北京冬奧會舉辦前最后一輪的實戰測試檢驗,“用匠心建設每一項奧運工程,是我們的責任。”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集團”)裝飾冰雪小鎮工程總指揮于洋洋說,國家游泳中心冬奧會冰壺場館改造(“冰立方”)、延慶冬奧村等多個高品質冬奧工程及配套設施均由中建集團承建,其黨員先鋒團隊帶領項目建設者攻堅克難,解決了多項技術難題,為擦亮綠色冬奧底色注入了獨特的央企匠心精神。
“水立方”變“冰立方”:高新技術引領“中國建造”
夜晚,漫步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眼前的“水立方”有了另一個名字——“冰立方”。為了實現精彩奧運與可持續利用的雙目標,中建一局的建設者為“冰立方”裝備了眾多“黑科技”, 使場館夏天保持高溫高濕,變身“水立方”承接游泳體育賽事;冬天保持低溫低濕,轉為“冰立方”承接冰壺比賽項目,成為世界上首個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的奧運場館。
這種滿足“全天候雙輪驅動”的場館運營新模式,膜結構發揮了很大作用。據中建一局“冰立方”項目經理劉軍介紹,“冰立方”是世界最大膜結構工程,場館由3216個各異的膜結構“氣泡”構成,每個“氣泡”由內外兩層ETFE膜(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組成。
ETFE膜是一種輕質新型材料,具有良好的熱學性能和透光性,兩層膜中間被稱為“空腔”。夏季開啟頂部的“空腔”,讓場館通過自然通風降溫;冬季“空腔”合閉,讓場館充分吸取太陽光熱,最大可能降低能耗,助力場館實現冬季保溫、夏季散熱,可以節電30%以上。
既有高新材料的應用,也有智慧系統的加持。為了滿足同一場館不同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中建一局引入智慧調控平臺,將制冰系統、除濕系統、空調系統集成,通過可視化界面,對場館所有設備系統進行智慧調控,保證在同一個比賽大廳內的冰面、冰面上空1.5米處、觀眾席3個區域的溫度和濕度同時滿足需求。
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綠色、智慧、科學、節約,在冬奧場館的建設中體現得淋漓盡致。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力求不占用新的土地,中建一局承建的“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完美地“藏”在了“冰立方”南廣場地下,同時設置3個構筑物作為場館入口,形成“煙囪效應”,實現冰場的自然通風。
傳統冰上運動場館的電力照明系統,每年耗電約5.8萬度,照明系統的使用壽命僅3年,位于地下的冰上運動中心對光照需求更高,耗能隨之增大。但“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采用“被動式建筑”的設計理念,在節能效果顯著的同時,能有效保證地下場館的恒溫恒濕。
中建一局“冰立方”冰上運動中心項目經理張玉磊表示,為了將自然光引入室內,讓進入場館的陽光更充足,場館上方安裝了直徑13米的玻璃幕墻,地面鋪設了19根導光管。這種巧借自然光的方式可以每年節電約2.6萬度,相當于一個家庭至少10年的用電量。
來自張家口的風電、光伏電通向北京,所有冬奧場館100%用上“綠電”;延慶場館建設與生態環保共繪藍圖,“最美冬奧村”初露芳容……協同發展、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冬奧實踐,正開啟“1+1+1>3”的新篇章。
“最美冬奧村”:峭壁間“作畫”的大國工匠
在北京市延慶區小海陀山深處,一座座半開放院落格局的中式庭院,依山體地形星羅棋布。這處獨具中國山水特色的延慶冬奧村,總建筑面積13.75萬平方米,由中建一局參與投資建設運營,賽時將為運動員和隨隊官員提供1500多個床位,并承擔北京冬奧組委會居住辦公功能。
這里夏季多雨、冬季多雪,地勢落差大,極易發生滑坡。“即便是要打造地基,完成這種平地上最基礎的施工,在海拔1000余米的山谷陡坡地也變得異常復雜。”中建一局華江公司延慶冬奧村項目黨支部專職副書記趙晉忻表示,機械一旦上山,無異于在懸崖峭壁間“作畫”,隨時有跌落的危險。
如何克服地勢影響建造一座穩固的冬奧村,成為建設之初面臨的巨大困難。“既然施工設備上不了山,那就依靠人力挖!”在趙晉忻的帶領下,施工人員手持鐵鍬、風鎬、電錘等工具兩天挖一米,三天挖兩米,挖了140個累計深度2700米的抗滑樁,其中最深的樁達到27米,深度相當于平地上的9層樓高。
據項目執行經理、總工程師殷博介紹,延慶冬奧村總共采用了400多根長短不一的抗滑樁進行護坡,“這些植入地下后的抗滑樁就像是地基中的‘骨骼’,能夠牢牢地將土地固定在一起,為后期的施工打下堅實基礎。”
施工過程中,當地氣溫降到0℃以下,延慶冬奧村項目黨支部發揮堅強堡壘作用,帶領大家通過搭設暖棚、使用暖風機等,克服重重困難,在零下10℃的條件下完成了近5000噸的鋼結構安裝施工項目。
在接近30℃以上的室內外溫差情況下,如何讓居住在奧運村的運動員感到溫暖舒適?殷博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冬奧村建筑主體使用了超低能耗工程技術,能夠使建筑的室內環境保持在20-26℃、相對濕度30%-60%的舒適環境。外墻、屋面保溫總厚度達到250毫米以上,遠厚于傳統的常規建筑,就好比在冬天給建筑穿了更厚的羽絨服,可以降低室內能耗,與一般的保溫對比,能耗損失更低。
項目還采用了被動房外窗,傳熱系數更小,隔熱性能更好,和一般的外窗相比,更加節能;門窗系統、玻璃幕墻系統均采用了斷熱橋設計,針對特殊節點進行優化,幕墻的連接點均采用了仿生木進行斷橋處理,可以降低室內外的冷熱傳導,實現降低能耗的功能。
考慮到冬季舉辦賽事,冬奧村還專門設計建造了地下暖廊,各國運動員、隨隊官員無需再穿厚重的外套就可以在各個組團之間完成就餐、健身、文化交流、器械保養等日常活動,為運動員及賽事組織人員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增強了舒適性。
延慶冬奧村建設中踐行綠色辦奧理念,極力保護環境、資源和生態平衡,讓冬奧村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建一局在施工現場搭起圍欄,全面普查施工區域內需要保護的樹種、數量和分布,做好保護措施,在當地古村落遺址保護區內搭起各類小木屋供野生動物棲息。施工結束,300多棵原生樹木作為冬奧村最主要的景觀被保留下來。
通過建設滲透溝和雨水調蓄池等設施,延慶冬奧村還被打造成“海綿型山村”,可以對雨水和生活污水全部進行處理凈化,實現再利用。項目堅決遵循“節儉辦奧運”理念,著重注意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又將規劃用地中的古村落遺址進行了修繕,成為整個冬奧村獨具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特色的文旅景觀。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魏婉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