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京郊萬佛堂觀“唐風”

探訪明代“文保工程”

喬魯京 文/圖
2022年07月11日08:0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北京房山萬佛堂浮雕現存兩組伎樂天人,是真實反映盛唐時代音樂發展的寶貴資料。樂手手持篳篥、拍板、排簫、箜篌、腰鼓等樂器,畫面中更有人跳起胡旋舞,特別是其中一人搖擺身姿,右手執撥橫彈五弦琵琶,沉浸樂聲的神情,仿佛活化了白居易“五弦彈,五弦彈,聽者傾耳心寥寥”的意境。

  萬佛堂三面墻壁鑲嵌著31塊漢白玉石板,多為唐代遺存。
  表現“華嚴三圣”的橫向漢白玉石板是萬佛堂這組浮雕的核心,雖然局部破損,但明代修補后,整體上仍保留盛唐風貌。

  這是萬佛堂大殿后面的崖壁。唐代時浮雕都鑲嵌在崖壁上,至明代才將浮雕拆下來,搬到殿內并鑲嵌到三面墻上。
  遺憾的是,明代的這次搬遷打亂了浮雕石板原本的排列順序。
  在萬佛堂下方的孔水洞內,現在也存有隋唐時代刻經造像。

  (圖片來源: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政府網站)

  精美的石刻隱于深山

  6月30日傍晚,北京市房山區的云濛山里云團繚繞。因為北京衛視《書畫里的中國》節目組前來探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安靜的萬佛堂村熱鬧起來。

  萬佛堂唐代浮雕在當代從未向公眾開放。在漫長歲月中,積淀了厚重而獨特的歷史價值。最早在北魏年間,酈道元《水經注》留下“山下有石穴,東北洞開”的記錄。隋唐時,人們不僅在孔水洞內刻經造像,更把洞口上方石灰巖崖壁整飭成一方大像龕,并于其中鑲嵌數十塊漢白玉石板。這些石板表面滿布浮雕,組合成一鋪壯觀的法會圖。其中一塊石板邊沿有刻于“唐大歷五年三月八日”的發愿文,由此可知浮雕至遲創作于公元770年。遼代和金元之際,此地又先后落成兩座寶塔。可惜其后三四百年間“屢遭兵燹”“修廢不一,成毀無常”。

  始于明代的“文保工程”

  我在萬佛堂殿內觀摩一通石碑,碑上文字清晰記載:在明萬歷十五年冬,當時的工部尚書石星來到此地,發現雖然“廡宇蕪沒”,但這鋪漢白玉浮雕“莊嚴特妙”,絕非普通工匠所為,于是聯合司禮監等內廷機構的太監一起出資保護。

  經過一年施工,孔水洞正上方建起了一座磚石結構的無梁殿。人們又把殿后大像龕里殘破的浮雕石板拆卸下來,鑲嵌到殿內三面墻上。

  這座建筑乍看如尋常佛殿,但殿門上方石匾寫得清楚:“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明代寺廟方位大多坐北朝南,但這座佛殿卻坐西南朝東北55°左右,似乎刻意是為保存而建。從那時起,萬佛堂唐代浮雕古跡就安然傳續到了今天。這座“大歷古跡萬佛龍泉寶殿”也就成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物保護建筑。

  成為藝術史研究的“寶地”

  萬佛堂唐代浮雕不但“活”了下來,而且活得精彩生動,彰顯著極高的藝術價值。由于寶殿從未開放,所以除20世紀70年代北京市文物管理處發表過《北京萬佛堂孔水洞調查》成果外,近50年來外界對于殿內文物沒有更多的了解認知。這恰是我們一定要選擇這里拍攝唐代浮雕的緣由。

  《書畫里的中國》要介紹的另外一件文物珍品是《八十七神仙卷》,作品純以線條表現出眾多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無論創作壁畫或是石刻浮雕,都需要粉本底稿。《八十七神仙卷》的粉本作者是誰?徐悲鴻先生斷定其為唐代畫圣吳道子繪制;張大千、謝稚柳考察敦煌壁畫后認為這幅作品至多是晚唐遺存。

  那世上還有沒有更接近“吳帶當風”樣式的作品可供參考?

  吳道子最后一次出現在文獻記載中是在公元759年,萬佛堂孔水洞石刻恰好處于同一時代。與《八十七神仙卷》相比更容易令人感受到當年“氣韻雄壯”“筆跡磊落”的藝術風格。

  當我步入萬佛堂,目光首先被正壁中心一塊橫向漢白玉石板吸引:正中的如來頭部和身軀,應是明代補刻,自然下垂的雙足、腳下蓮花和捧護蓮花的夜叉,都極其生動。左右兩側騎乘青獅、白象的文殊、普賢和各自部眾愈加精彩。匠師的藝術創作高明之處體現為賦予獅子和大象獰厲、壯邁的生命力。更神奇的是,這幅作品能將獅奴、象奴的奮力牽引動作定格在一個瞬間,仿佛下一剎那兩隊人馬就要破壁而出。普賢上方還有兩身散花天女,衣帶飄逸灑脫,和最精彩的敦煌飛天作品不分軒輊。

  唐代安史之亂前后的大型佛教經變圖,能夠保存至今的作品多見于以敦煌為代表的我國西北地區,常用建筑、山石分隔畫面。但萬佛堂內的這鋪華嚴經變圖手法獨特,采用了“云氣”對畫面進行分隔。

  可惜的是,明代修復師沒有現代保護概念,打亂了原本構圖,導致現存31塊石板上的云氣彼此不能銜接,但細觀每一局部,云氣都刻畫得蓬勃飛揚。唐人用“風云將逼人,鬼神若脫壁”贊許吳道子的創作,置身萬佛堂,這些詩句頓時鮮活起來。

  我們借手機微光辨識石板上的“大歷五年”刻字,那是安史之亂平定后的第七年。在大唐帝國的邊疆重鎮幽州——安祿山、史思明曾盤踞的中心,匠師創作時會使用當時長安、洛陽最流行的吳道子畫班的粉本嗎?萬佛堂內的浮雕并沒有提供直接的答案,除了藝術成就,歷史還是留下了太多空白……

  每一處細節都值得細細品味

  萬佛堂唐代浮雕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眾多細節足以豐富我們對音樂史、宗教史、美術史的認知。六牙白象頭部下方石板中,一身菩薩呈游戲坐,身形右轉,造型和西安1959年出土的安國寺唐代密宗造像如出一轍;青獅頭部下方石板上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形態不僅酷肖陜西富平發現的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道堅墓山水壁畫,也和江蘇甪直傳為楊惠之所作的保圣寺懸塑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最值得重視的應是正壁左側下方一塊豎向的石板,云氣間點綴的樹木和傳為東晉顧愷之繪制的《洛神賦圖》一樣“若伸臂布指”,樹下的變形忍冬紋、橫云紋則讓人想起河北響堂山的北齊石窟;在稚拙的樹木和眾多菩薩頭像的掩映下,竟隱匿一頭充滿盛唐氣象的威猛雄獅。無名匠師把它的右前爪雕刻得格外勁健飽滿,最生動地詮釋了什么叫“抓石留痕”……這種種細節無不提示我們,至少這塊石板浮雕依據的粉本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比吳道子的創作更為古老,不夸張地說,中國藝術從南北朝到盛唐在表現能力、制作技術上的積累,濃縮匯聚于這一塊漢白玉石板上。

  期待人們能早日一睹奇觀

  2011年,“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處歷史文化遺產,如此引人癡迷又動人心魄,為何尚未讓更多的人來瞻仰欣賞?據介紹,這里原來有煤礦,離城區又遠,所以不具備開放條件。現在礦區關停,當地正在規劃產業轉型。在守護好這處“國保”的同時,結合當地的工業遺存開發,期待人們能早日來此一睹珍奇景觀。

  此次探訪拍攝,全程都有房山區文旅局工作人員現場監督,嚴格服從文物保護的要求。我們也特意使用了對文物無損的冷光源。自1589年春天落成,這座寶殿應該從未被映照得如此輝煌,我們甚至能分辨出浮雕罅隙里藏匿千年的顏色,領略其迷人的風采。

  延伸閱讀

  “萬佛堂、孔水洞石刻及塔”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北京市房山區河北鎮萬佛堂村。孔水洞是北京的最大地下水泉之一,洞內石壁上有隋唐時代的刻經和造像,洞上的萬佛堂里滿布浮雕石刻,附近還保存有遼代華塔、金元之際的磚塔各一座。整組古跡對研究古代藝術和水文變遷,都有重要價值。

  根據1977年在《文物》雜志上發表的調查,萬佛堂孔水洞一帶的寺院布局“已無任何遺跡可尋。但從現存石雕的規模來觀察,這個地方應是隋唐兩代幽州西南的佛教活動場所”。目前坐落在孔水洞上方的“萬佛龍泉寶殿”修建于明代萬歷年間。殿內的三面墻壁鑲嵌著31塊漢白玉石板,大多仍是唐代遺存。因為雕滿形態不一的菩薩、供養人,所以當地民間俗稱其為“萬佛堂”。

(責編:魯婧、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