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美學云課堂| 立德樹人 培根鑄魂 同上一堂美育公開課

人民網記者 魯婧
2022年08月30日18:08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審美可以讓人脫離低俗、庸俗和媚俗,進而讓人得到心靈和精神上的凈化。中華民族擁有在5000多年歷史演進中形成的燦爛文明,一直飽含著豐富的美育思想。在審美方式愈加多元開放的當下,以中國傳統文化之美啟智潤心、培根鑄魂意義非凡。
    為普及美育,讓大眾更好地認識美、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人民網特別推出《美學云課堂》欄目,通過線上線下的經典文藝作品展播、文物和“非遺”技藝賞析、美學理論講座等形式,在全社會培育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養。

美是純潔道德、豐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審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引導和培養青少年感受美、認識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有助于他們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

2018年8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

在總書記回信4周年之際,人民網邀請中央美術學院黨委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主任高洪,著名油畫家、央美老教授靳尚誼,著名美術史論家、央美老教授薛永年,及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呂品晶、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院長邱志杰、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主任張路江,為廣大青少年帶來一堂美育公開課。

美育傳統在中國源遠流長

公開課以“美育傳承”為開篇,主講人高洪介紹了美育在我國的起源和發展。

他介紹,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歷史發展中,形成了兩種美:一種是崇尚“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一種是追求盡善盡美的崇高之美。這兩種美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國美育傳統源遠流長。

而“美育”作為理論、學科概念,則是由18世紀德國詩人和美學家席勒提出的,此后再由蔡元培、王國維、梁啟超等先賢引入中國,激活了中華美育傳統。其中,由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最具代表性。他希望通過美育喚起民眾的覺醒,挽救民族的危亡。由此可見,美育在中國,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賦予了深刻的時代使命。

進入新時代,如何理解中華美育精神在新時期的內涵?高洪表示,“中華美育精神”與“中華美學精神”一脈相承。中華美育精神是中國人的智慧結晶。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既要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要解決當下中國問題,從而開拓一條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色的美育之路。

“加強美育工作不僅是一個教育課題,更是一個時代命題。”他說。

美育內涵隨時代豐富發展

在公開課的第二篇章“美育塑造”,靳尚誼、薛永年兩位耄耋之年的教授結合多年的藝術實踐和人生體悟,闡釋對“美”的認識,表達對青年人的寄語。

“美是很復雜的。”作為我國著名的油畫大家,靳尚誼眼里的“美”既是畫作中的構圖、色彩、筆觸等具象細節,又和人的文化道德修養緊密相關。

他于1983年創作的布面油彩畫《塔吉克新娘》被稱為中國新古典主義油畫的開山之作。談及這幅畫作的創作歷程,靳尚誼表示,當時他正在研究如何提高油畫水平,而這幅肖像表達的是一位新娘內心很愉快、很安靜的一種情緒。

在他看來,所有形象都是作者對生活的一種感受、一種選擇、一種創造。“這個(新娘)形象也是結合當時對生活的感受創作出來的。”他說。

靳尚誼認為,美育是人們在生活中、在受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需求。“生活提高了、文化修養提高了,對美的需求就慢慢變了。”因為,美育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耐心。

薛永年通過引述大量史實案例提出,人們對美的觀念是隨時代變化而不斷演變的,因此美育的內容也隨時代需要而變化。

他特別指出,新時代的美育強調和德育的關系——培根鑄魂,培的民族文化之根,鑄的是中國夢建設者和接班人之魂。“立德樹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一體的,不能孤立地去搞美育。”他說。

美育實踐服務人民美好生活

近年來,一大批精品力作的誕生和一系列服務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設計,在藝術審美和生活美學等多方面滿足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第三篇章“美育服務”通過貴州黔西南鄉村重建、北京盲校特殊兒童藝術教育、“重走長征路”主題創作等案例,生動展示了青年藝術工作者以藝術之美塑造青年一代美好心靈、服務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美育實踐故事。

2016年,呂品晶教授團隊歷時逾8個月,對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冊亨縣板萬村進行了整體風貌改造。

面對這座保存完好、卻因青壯年流失而褪色的布依族傳統村寨,呂品晶用“守住傳統、留住鄉愁”8個字定下了改造的核心思路。因此,他們的改造不是通常人們想象中的“建新樓、蓋新房”,而是將村里的建筑與周圍的自然環境以更加和諧的方式有機融合,體現著對傳統文化的修復,提升村民對家園的自信心和歸屬感。

呂品晶表示,藝術的賦能,無論在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都能對鄉村未來發展帶來一種激活。“既為鄉村塑形,也為鄉村鑄魂。”

而在北京盲人學校學生開展藝術教育,也為邱志杰帶來了難忘的美育實踐經歷。在他眼里,這些盲童能寫詩、會編故事,能從觸摸中感知形象。“他們是懂美的。”邱志杰說。

他表示,科技的進步為殘障人士帶來了更多感知世界的渠道,而藝術的啟蒙為他們除去心靈的枷鎖,帶來創造力的解放。

他以一個女孩從一開始被動參與到后來“語出驚人”的例子總結體悟,美育并非可有可無,而是關系到心靈的成長、創造力的發掘、自尊心的養成。“一旦能夠感知到美,你才可能擁有終極的自尊之心。”他說。

對于年輕一代的藝術工作者,契合時代精神的美育同樣不可或缺。

2021年7月,張路江等教授帶領15名學生來到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茂縣,沿著紅軍走過的地方,進行《新時代食譜》主題創作,感受時代變遷后的新變化、新生活。

“這是一堂別開生面的美育課。”張路江說。

他表示,當同學們能夠通過親身體驗,把內心世界和成長經歷,投射到時代發展和社會變遷,并產生共鳴時,他們才能創作出心中的《新時代食譜》,他們的作品才能真正展現出新時代的面貌。

倡導美育、開展美育正當其時

在第四篇章,高洪對“美育自信”進行了深入闡述。

他指出,新中國成立之后,在追求光明前途和美好生活的艱苦奮斗中,近現代藝術大家用一大批藝術作品弘揚了中華精神、凝聚了中國力量,成為增強文化自信、開展美育的重要資源。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育工作得到了黨中央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開展美育的客觀條件和社會氛圍得到極大改善。

因此大力倡導美育、大規模實踐美育,正當其時。

他表示,作為美育的倡導者、教育者,要各盡自己的力量鋪開美育這條道路,盡力撥大美育的光亮,讓審美的種子、讓美好的種子早早地播種在青少年的心中,讓美育為現代化道路照射光明,讓中華美育精神照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美是有力量的!讓我們在共同富裕起來的同時,共同美好起來。在美的藝術滋養中、在美的日常生活中、在美的家國時代里,實現人的整體全面發展。”他說。

(責編:楊虞波羅、章斐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