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展現中國氣韻 唱響時代旋律(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胡  娜
2022年09月02日06:1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清明上河圖》情景音樂會演出劇照。
  艾立群攝

  成都露天音樂公園。
  胡 娜供圖

  核心閱讀

  音樂可以表達情感、愉悅身心、舒緩壓力,培養人們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音樂產業匯聚城市創意人群,創造新型文化業態,激活城市文化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和文化繁榮。

  創新嘗試不斷顯現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帶動了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這種雙向促進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積淀、包容和創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

  

  近年來,我國音樂產業發展迅速。根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報告(2021)》,2020年中國數字音樂產業市場規模達73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網絡音頻娛樂市場活躍用戶規模達8.17億。從相關數據與趨勢可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最重要、增長最快的音樂市場之一,音樂產業發展經驗值得總結。

  拓展應用場景,讓動人樂章流光溢彩

  從黑膠唱片、磁帶、CD,再到MP3、流媒體音樂平臺,隨著媒介科技發展,音樂載體和音樂形態不斷向著更豐富的生活場域邁進。

  音樂可以表達情感、愉悅身心、舒緩壓力,培養人們對美的感知力和鑒賞力。近年來,《不忘初心》《天耀中華》《燈火里的中國》《領航》等歌曲旋律高昂,朗朗上口,廣為傳唱。當前,音樂和影視、綜藝、廣告、動漫、游戲等其它藝術形式緊密結合。電視劇《人世間》同名主題曲旋律抒情、歌詞細膩,傳唱于街頭巷尾;動畫電影《大魚海棠》中深情婉轉的歌曲《大魚》、《哪吒之魔童降世》激揚勵志的主題曲《哪吒》,成為一時熱門單曲,與影片一道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網絡游戲衍生動畫片主題曲《孤勇者》展現出勇往直前的精氣神,受到人們喜愛,還打動了無數孩童,被譽為最火的“兒歌”。音樂綜藝形式多樣、創新不斷,體現出垂直細分的受眾意識,展現不同音樂類型的風采。比如《聲生不息》等金曲煥新類綜藝呈現出經典音樂跨越時空的力量;《聲入人心》以美輪美奐的舞臺為觀眾普及歌劇、音樂劇等音樂藝術樣式;《中國潮音》將中國傳統樂器與流行電子音樂結合,豐富了音樂表現力,讓人耳目一新。

  互聯網和數字技術提供了更加多樣的應用場景,使音樂與短視頻、直播、播客、虛擬歌手等文化新業態深度融合。短視頻歌曲通過用戶參與和視覺增值,以真誠質樸的情感抒發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展現出蓬勃生命力。在線上演唱會上,觀眾通過彈幕匯聚共同記憶與個體記憶,喚起對今天美好生活的珍惜。虛擬歌手洛天依先后登上春晚和“相約北京”奧林匹克文化節的舞臺,讓人們看到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新風景。

  音樂產業匯聚城市創意人群,創造新型文化業態,激活城市文化活力,促進產業升級和文化繁榮。在四川成都的一環路,四川大學和四川音樂學院周圍,以城市音樂廳為中心打造的音樂坊片區,是成都城市更新特色項目。音樂坊街區沿途分布著黑膠廣場、音樂大道等文化休閑場所,成為成都旅游新地標。在成都,類似音樂坊這樣的城市音樂空間集群還有很多。據統計,2021年成都全市新增注冊音樂企業170余家,引進音樂產業項目50個,舉辦重點音樂演藝活動1900余場,全市音樂相關產業年產值達574.91億元。在成都,音樂街區隨處流淌著動人的樂章,行人漫步其中,不經意間就會邂逅街頭表演的音樂人,感受清新撲面的美好音樂。

  繁榮活躍的文化生態是孕育音樂文化和音樂產業的沃土。隨著媒介科技進步,音樂創作的社會參與度提高,用戶生產內容和音樂眾創讓音樂產品極大豐富。另外,版權保護日趨規范,為音樂產業行穩致遠保駕護航,用戶付費欣賞音樂的文化消費習慣也更加普及,這些都為中國音樂產業發展繁榮帶來正向激勵。

  國風音樂涌動,創新傳統文化打開方式

  近年來,我國音樂產業消費結構持續年輕化,90后、00后成為音樂消費主力軍。當代年輕人滿懷文化自信,他們熱愛傳統文化,喜歡有民族辨識度又帶有鮮明時代氣息的音樂。國風音樂汲取傳統文化營養、融入現代音樂作曲技法,在年輕人中頗為流行。據行業報告顯示,在2020年華語音樂用戶聽歌風格偏好上,中國風音樂占市場份額的40.9%。在各大網絡視頻平臺上,國風類音樂作品時常名列榜單前茅。

  從單曲到綜藝、從戲腔音樂到古詩新唱,越來越多創作者主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融合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歌曲《踏山河》歌詞提煉出“寒月如牙”“萬里山河”等傳統文化意象,配以恢弘磅礴、充滿民族風情的編曲和伴奏,展現了熱血少年的英雄夢想。該歌曲短視頻發布后,點擊量超過60億。《赤伶》化用昆曲《桃花扇》內容,用戲腔演唱,將戲曲元素和流行音樂結合,讓流行樂也有了“一唱三嘆”的悠遠韻味。國風音樂正成為當代青年打開傳統文化的新方式。

  同時,國風國潮的流行也反哺著專業的音樂創作。從個人到院團、從代表性藝術家到青年創作者,他們在內容創作、風格探索、傳播發行等方面進行有益嘗試,以期將傳統意蘊與當代審美有機融合。二胡表演藝術家宋飛以詞、畫為題,推出了《清明上河圖》《宋詞意境》等音、畫、舞、詞、新媒體共融的新場景民樂音樂會,盡顯國風國韻;嗶哩嗶哩跨年晚會上,民樂藝術家方錦龍一人挑戰百人樂團,傳統樂器魅力點燃全場;青年琵琶演奏者柳青瑤與打擊樂演奏家王佳男合奏的琵琶曲《蘭陵王入陣曲》一經推出,視頻播放量迅速超過1300萬,“文化基因被喚醒”等彈幕刷屏;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學生通過國風戲腔讓戲曲文化出圈;北京民樂團入駐三里屯商圈,在不同于傳統劇場的文化消費新空間中為青年人帶來民族音樂新體驗,讓傳統之美被更多人看見。創新嘗試不斷顯現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帶動了傳統文化的轉化發展。這種雙向促進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積淀、包容和創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龐大的創意人才團隊、豐富的場館設施和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為世界所矚目。期待依托這些有利條件,中國音樂繼續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創作好作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展現中國氣韻,唱響時代旋律。

  制圖: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2日 20 版)
(責編:白宇、趙欣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