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博物館,融入社會發展

2022年09月11日05: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北京順義國際人才社區辦、順義區空港街道開展“探尋歷史精髓 對話文物傳奇”博物館教育進學校、進社區系列活動。圖為學生們在學習古建筑知識。
  史 諾攝

  故宮博物院“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現場。
  故宮博物院供圖

開展活動 開發文創 創作節目

博物館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本報記者 王 玨

  今年7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國家博物館老專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希望同志們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定文化自信,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為發展文博事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斷作出新貢獻。

  近年來,逛博物館已成為深受群眾喜愛的新的生活方式。與此同時,博物館也積極走出“博物館”,探索活動開展、文創開發等,積極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

  “到博物館看展覽”已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風尚

  2022年是中國國家博物館創建110周年。國家博物館舉辦一系列展覽和活動。“薪火賡續——羅伯昭捐贈展”“積厚流廣——國家博物館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等,從藏品征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等方面,講述國家博物館110年來典守文脈、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歷程。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多個展覽,吸引著八方觀眾。

  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說,從舊中國局促狹隘的臨時屋舍逐步發展成為新時代“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現代化綜合性國家大館,143萬余件品類豐富、類型多樣、精彩絕倫的館藏文物見證了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血脈綿延和輝煌燦爛,以基本陳列為基礎、專題展覽為主干、臨時展覽為支撐的立體化展覽體系向世界講述著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和中華文化的開放包容。

  近日,故宮博物院推出“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展覽分為“委懷琴書”“正誼明道”“結契霜雪”三單元,虢叔旅鐘、郭熙《窠石平遠圖》、米友仁《瀟湘奇觀圖》、文天祥《上宏齋帖卷》等105件精品文物,以及多件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為觀眾闡釋中國書房的文化內核與時代精神。展覽還引入裸眼3D、體感交互投影等技術,提供給觀眾沉浸式的空間感受。

  如今,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在節假日參觀博物館,“到博物館看展覽”已成為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會風尚。據國家文物局統計,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7.79億人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博物館事業得到長足發展。據統計,2021年新增備案博物館395家,備案博物館總數達6183家,排名全球前列。5605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占比達90%以上。博物館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人民美好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中的作用更加彰顯。2021年,《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印發,提出到2035年,中國特色博物館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館社會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館強國,為全球博物館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守正創新,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

  浙江理工大學研學團隊利用假期來到湖州市南潯區輯里湖絲館,了解輯里湖絲,親身體驗了緙絲工序。在這個不大的館內,觀眾在了解當地絲綢文化的同時,還可實地體驗江南農俗。“每年都會有超萬名游客過來,小朋友可以畫絲綢扇面。應季時節,學生還能體驗養蠶、剝蠶繭。”館長王一士說。今年,館內還搭配建設了南潯絲博家庭農場,游客可以體驗南潯特色美食、民俗文化。

  除了大型博物館,中小博物館也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說,要堅守文物博物館工作公益屬性,發揮好綜合性大館輻射帶動作用和中小博物館基本文化權益保障功能,鼓勵行業博物館建設,引導規范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推進文明交流互鑒,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不斷推進新時代文物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

  在博物館類型和內容不斷拓展的同時,博物館展覽的內容品類和呈現形式也更為豐富多元。在互聯網平臺,互動體驗類博物館吸引了眾多年輕觀眾關注和打卡,成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

  各大博物館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新展覽展示方式,提高展陳質量,推出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展覽,打造一批立得住、樹得起、叫得響的展覽品牌。全國各地博物館推出展覽、免費講解、文化講座、文物鑒定、修復展示、互動體驗、教育研學等豐富多彩的線下活動,推出“云展覽”、“云課堂”、文博知識競答、征文比賽等一系列線上特色活動,更好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全國博物館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各大博物館積極應用網絡科技手段、拓展新媒體平臺,通過藏品數字化、網絡直播、線上展覽等方式,全方位促進博物館數字化。順應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各地推動智慧博物館、流動博物館建設,發展云展覽、云教育,加強與融媒體、數字文化企業合作,創新數字文化產品和服務,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博物館傳播體系。

  文創、教育、演出,“博物館熱”有內涵

  故宮紅墻上的裝飾有什么功用?怎么通過屋頂來分辨故宮建筑的等級?9月2日,北京順義國際人才社區辦、順義區空港街道邀請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研究員吳偉,為北京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的學生帶來一堂別開生面的博物館知識課。

  9月起,北京順義國際人才社區辦、順義區空港街道開展“探尋歷史精髓 對話文物傳奇”博物館教育進學校、進社區系列活動,邀請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和學者講座、講課,讓更多學生、居民了解博物館文物背后的故事。北京順義區空港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斌說,我們堅持以文化為紐帶,推出包括文化養老、親子活動、傳統文化課堂等。此次推出博物館教育進社區、進學校,希望弘揚博物館文化,帶動人們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從而讓更多人關注、親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博物館知識普及、博物館課程開設、博物館研學……近年來,博物館相關內容以各種形式走出有形的博物館。

  外包裝以國博館藏文物堆彩赤壁賦圓漆盤為原型,以傳統走馬燈形式呈現了泛舟賞月的故事,巧妙還原蘇軾筆下的《赤壁賦》……中秋佳節,國家博物館文創月餅受到歡迎。從食品、文具到茶具、手機掛件,博物館文創開發日益多元,并結合傳統節日推出各種產品。設計精巧、制作精良的博物館文創,讓人們體味傳統文化,把“博物館”帶回家。博物館文創,成為人們體驗博物館的另一種方式。

  以故宮瑞獸“甪(lù)端”為原型,原本靜穆莊重的故宮文物在舞臺上“活”起來,和大小觀眾攜手打開故宮瑰麗世界的大門,踏上一場關于愛、傳承和成長的探索之旅。近日,音樂兒童劇《甪端》在中央歌劇院劇場正式與觀眾見面。近年來,以博物館文物和文化為創作題材的演出,受到觀眾的歡迎。通過電視節目、交響樂、舞劇、兒童劇等多種形式,博物館和博物館文化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

  博物館正在日益融入社會發展,促進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國家文物局通過組建博物館聯盟、建設博物館之城、推廣“流動博物館”等,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將文物資源稟賦積極轉化為創新發展動能,為推進區域協同發展、城市有機更新、鄉村振興發展貢獻了力量。根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測算,2019年,全國5535家博物館共帶動旅游收入約324億元、對GDP的綜合貢獻為539.46億元,除博物館自身從業人員(10.8萬余人)外,還帶動約1.5萬個直接就業崗位和近2.7萬個間接就業崗位。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博物館工作,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取得顯著成績。

  “博物館凝聚中國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貢獻了應有力量。”李群說。


鼓浪嶼:

“萬國建筑博物館”有了新內涵

本報記者 劉曉宇

  行走在福建廈門鼓浪嶼小島上,星羅棋布的博物館、美術館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坐落于菽莊花園的鋼琴博物館,館內陳列的鋼琴歷史悠久、種類多樣,還有不少古鋼琴是難得一見的珍品。專門展示古風琴的管風琴藝術中心,推出“琴島樂集”現場演奏免費視聽體驗活動,市民每周末可參加演奏體驗。中國唱片博物館展示從留聲技術的演進到唱片內容的變遷,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示中國唱片百年歷史,具有歷史價值、學術價值……

  鼓浪嶼被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在面積僅為1.88平方公里的島嶼上,風格多樣的百年歷史建筑有近千棟。如今,鼓浪嶼上的歷史建筑被注入了新的內涵,不同主題、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美術館讓歷史建筑煥發全新的光彩,也吸引著慕名而來的觀眾。

  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集中展示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清兩代外國文物。近日,“方寸之間·郵票上的鼓浪嶼——慶祝鼓浪嶼申遺成功五周年特展”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臨時展廳舉行,一枚枚郵票,帶領觀眾走進、探尋、認識不一樣的鼓浪嶼。

  位于鼓浪嶼西岸的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鼓浪嶼校區舊址內,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自2021年12月開館,為人們帶來豐富多彩的藝術展覽、教育活動,讓人們了解城市的文化脈絡。7月5日至10月7日,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推出“切磋——當代藝術邀請展”,匯集8位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藝術中心還邀請學生走進展廳,開展普及教育活動。

  今年5月1日正式開放的鷺潮·鼓浪嶼美院,前身是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鼓浪嶼校區,是當地歷時4年提升改造的文化藝術園區。園區集合藝術展覽、文創市集、非遺技藝特色體驗店、主題音樂會、創意手作課堂等,吸引了觀眾“打卡”。


文博類節目:

創新傳播形式 弘揚傳統文化

本報記者 王 玨

  “隔著千年光陰,探索文物承載的燦爛文明,尋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近日播出的文化節目《閃耀吧!中華文明》深入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南海一號、殷墟、敦煌等考古現場,對話各大博物館館長、一線考古隊隊長、資深文博考古專家,帶領觀眾尋找民族文化的高光。

  聚焦浙江良渚遺址、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北京周口店遺址、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湖北曾侯世代墓群等,文化節目《中國考古大會》悉心梳理中華大地上的人類起源和中華文明演進脈絡,生動呈現百年來考古工作對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的作用。

  近年來,文博類節目亮點頻出,綜合利用綜藝、紀錄片等形式,帶領人們感受中華文明、優秀傳統文化。據優酷發布《2022文博節目報告》顯示,近8000萬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熱衷文博節目。95后成文博節目的觀看主力軍,超六成年輕人認為,文博節目弘揚傳統文化,兼具知識與趣味,是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歷史的窗口。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方創新傳播形式,推動文物合理利用,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推動資源稟賦有效轉化為傳播動能,多措并舉做好闡釋推廣,用好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提供多樣化的文化內容供給,進一步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民族精神力量。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鄭海鷗

  近年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等建成開放,游人如織,“唐宋八大家”“萬年永寶”“何以中國”等展覽成為社會文化熱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國考古大會》《古韻新聲》等電視節目“引爆”大屏小屏,網友創作的清新質樸的文物新媒體產品引發廣泛點贊……近年來,“為文物打CALL”“到博物館去”“博物館之夜”“博物館里過大年”逐漸成為社會新風尚,尤其成為年輕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所大學校,我們能直觀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燦爛、獨樹一幟,也能看到屈辱和掙扎,看到奮起與開拓、奮斗和擔當。我國博物館在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的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到,博物館不再是“千館一面”,展出的內容愈加突出特色,展出的形式愈加靈動活潑,多類型的互動、高科技的運用更是豐富了觀展體驗,由此帶來的思考和感悟既生動又深刻。“參觀博物館像歷史穿越,又像未來旅行,讓人記憶猶新、回味悠長。”觀眾常常在參觀后贊不絕口。

  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勢必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各地博物館深入發掘館藏文化資源,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措施》,強調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資源的精神內涵,使文化創意產品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

  從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以“馬踏飛燕”為原型的文創玩偶……博物館文創開發熱度不減、創意迭出,有文化有特色的產品持續“圈粉”。文創產品讓文物擺脫了展覽柜中的“死板”形象,與當下生活緊密融合,讓人倍感親切。參觀者紛紛購買并分享給好友,不少人則慕名而來“打卡”博物館,文創產品與人們的親密互動,推動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人氣越來越旺、“博物館熱”不斷升溫。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近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議提出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廣大文博工作者應不斷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秀成果,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版式設計: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1日 05 版)

(責編:胡永秋、楊光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