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有歷史 有生活 中軸線上故事多(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2024年08月05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范來友

  張濤

  唐華德

  竇俊杰

  舒展

  圖①:北京中軸線鳥瞰。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圖②:在景山公園拍攝的北京中軸線風光。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圖③:故宮內金水河。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圖④:位于北京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圖⑤:天壇鳥瞰。
  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供圖

  7月2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四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縱貫南北、聯通古今的北京中軸線不僅是歷史與文明的印記,更是生生不息、鮮活靈動的活態遺產,700多年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與一代又一代人的日常密不可分。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有許多見證者、參與者、保護者,他們或在中軸線周邊成長,或從事相關工作,或自發參與保護,或不斷推廣傳播……

  本版推出特別報道,邀請周邊居民、研究者、外國友人、導游等分享他們與北京中軸線的故事,講述這條承古拓今的“城市之脊”如何詮釋古老與現代交融的生動圖景。

  ——編  者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范來友——

  我們一起守護家門口的文化遺產

  鐘鼓樓在中軸線最北端。我住在北京東城區安定門街道,就在鐘鼓樓附近。我在這里出生、長大,祖輩也生活在這里。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我倍兒高興!

  北京有句老話,“東單西四鼓樓前”。早年間,鐘鼓樓是北京城的商業區之一,聚集了不少商販和民間藝人,曾被稱為“小天橋”。這里有我小時候的美好記憶。

  我家就在鐘鼓樓下的一個院子里。這些年,隨著老城改造、街區更新、“美麗院落”打造等一系列工作的開展,我們的居住環境大有改善。院內上下水改造,更方便了;胡同里青磚灰瓦、紅門綠窗,更漂亮了。站在自家院子里,抬頭就能看見藍天下的鐘樓鼓樓,感覺特舒坦。附近的許多文物、古建筑煥發新光彩,鐘鼓樓地區成了“打卡”地標之一,越來越多的游客慕名而來。每天鐘鼓樓廣場上,老街坊踢毽跳繩,許多路過的游客自發加入,歡笑聲傳得很遠。

  大家愛到鐘鼓樓這里來,喜歡的就是這兒的煙火氣、北京范、文化腔。作為老鐘鼓樓人,我很自豪。鐘鼓樓的事就是咱的“家事兒”。這些年中軸線申遺,我就想要出一份力。

  申遺離不開平安祥和的氛圍環境。我們鐘樓灣社區成立了一支夜巡隊,我和另外3名老黨員第一時間加入。社區有11條胡同、2300余戶居民,我們4個人以豆腐池胡同為界,兩兩結對,每天晚上8點半開始巡查一圈。成立7年多,夜巡隊巡查風雨無阻。起初,我們的任務主要是幫粗心的住戶關門防盜,后來逐步拓展到消防、衛生、指路等很多方面。雖然都是一些小事,但大伙說我們的工作讓社區更有家的感覺。

  今年初,我有幸成了一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和老鄰居們一起守護家門口的文化遺產。如今,中軸線申遺成功了,未來會有更多人慕名而來。守著中軸線這個“全人類的財富”,我不僅要當好監督員,還要當好宣傳員,把我知道的鐘鼓樓的家常事、文化事講給更多人聽。

  (本報記者王洲采訪整理)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遺產預防保護部主任、研究館員張濤——

  用心呵護這里的每一處文物古跡

  談北京中軸線,要從萬寧橋說起。

  景山后,鼓樓前,萬寧橋在正中間,中軸線上第一橋。位于古積水潭東部邊緣的萬寧橋,被認為是北京中軸線最初設計的起點。

  歷盡滄桑的萬寧橋,至今仍然具備聯系城市南北交通的功能。我從2019年開始給萬寧橋做“體檢”,比如用地質雷達檢查橋體內部是否有空鼓,用三維激光掃描儀進行外形尺寸系統測量等。經過5年的工作,我們已經為萬寧橋建起一套可量化的檢測體系。據此,文物保護人員可以對橋梁進行精準保護修繕。

  文化遺產保護,需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我一開始是從事文物保護材料開發研究工作的。我在工作中發現,文物保護往往需要把病害、病變提前診斷出來,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由此,我萌生了開展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想法。

  這些年,沿著北京中軸線,在鐘鼓樓、景山、太廟等建筑群,都留下了我們團隊的足跡。針對我國古建筑多以木質結構為主的特點,我們運用微鉆阻力儀、應力波等技術手段進行無損檢測探傷,把對文物的“望聞問切”變得更加精準、高效。

  中軸線是北京的空間之軸、文化之軸,對我而言,也是一條生命之軸。1982年,我出生在中軸線旁。打小印象最深的就是炎炎夏日到天壇乘涼、遛彎。父母還會帶我爬景山俯瞰故宮、登鐘鼓樓擊鼓撞鐘,下來后再吃碗炒肝兒、喝瓶汽水兒,特別過癮。2005年,我工作后參與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天壇祈年殿建筑群修繕工程。此后近20年,我一遍一遍走在中軸線上,呵護著這里的每一處文物古跡。

  我生在中軸線旁、長在中軸線旁,很大一部分工作圍繞著中軸線,可以說,中軸線早已融入我的生命,就像陪伴著我的家人。與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文物相比,人的一生是短暫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文物保護事業中,我又是何其有幸!

  (本報記者李建廣采訪整理)

  

  原聯合國人居署專家、外國友人唐華德——

  向世界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

  7月27日,我和家人在旅途中得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消息,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

  我來自荷蘭,在北京中軸線旁已生活了20年。因為工作緣故,我從上世紀70年代起,一直在世界各地奔波,參與過多個城市的生態和環境規劃項目。在走過30多個國家之后,2004年,我和妻子將家安在了北京東城區的鐘鼓胡同里,走路幾分鐘就能到景山公園。這么多年,我們一家人喜歡在景山公園遛彎,到鐘鼓樓廣場玩耍,孩子在永定門附近學芭蕾,我們的生活沿著中軸線展開。

  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次站在景山公園萬春亭遠眺的情景:向北可一眼看到氣勢恢宏的鐘鼓樓,向南是雄偉壯美的紫禁城,對稱建筑帶來的美感、城市規劃者的匠心讓人難忘。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陸續讀了不少與北京中軸線相關的資料和書籍。此后,每當來了朋友,我總會帶他們登上萬春亭,向他們介紹北京中軸線深厚的歷史文化。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過程中,文物建筑得到了更好的保護,胡同居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拿鐘鼓胡同來說,與我剛剛入住時相比,如今的環境更宜居:公共廁所有專人打掃,干凈又整潔;像蜘蛛網一樣的電線入了地,視野更開闊;取暖做飯“煤改電”,空氣更潔凈,胡同生活越來越舒適。

  值得自豪的是,我也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出了一份力。我和妻子參與了北京中軸線主題國際傳播紀錄片《京之軸》的錄制,從居民的視角,向世界講述北京中軸線的故事。我還以外國專家的身份參加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的修改。

  今年1月,我被聘為首批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監督員,我第一時間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這一喜訊。

  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是城市規劃中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未來,我會通過多種途徑繼續向世界講好北京中軸線的故事,希望更多朋友透過這扇窗,感受古老東方文明的獨特魅力。

  (本報記者施芳采訪整理)

  

  雙語導游竇俊杰——

  讓游客在騎行中感受古都風韻

  這些年,我一直在關注北京中軸線,想把它最美的一面帶給游客看、講給游客聽。在我帶團游的線路中,有一條“中軸攬勝  壯美北京”的線路。我會帶著游客先來到景山公園,登萬春亭眺望北京中軸線,再經過地安門內、東不壓橋、玉河故道、萬寧橋、什剎海等,最后到達鐘鼓樓。

  我對北京中軸線游覽線路的設計源于一次編書。2018年,北京市有關部門組織編寫關于外語導游講解的規范,讓我負責關于中軸線、故宮、天壇等部分。為此,我深入研究了北京中軸線上的名勝古跡,看歷史書籍、去現場探館……我發現,北京中軸線太了不起了!我很慶幸生活在北京,每天都可以觀察它、了解它,思考如何講好它的故事。

  穿梭在北京中軸線上,有一種古今對話的感覺。這座城市有歷史、有生命、有生活,歷史古跡與現代生活緊密融合。設計游覽線路時,我發現,傳統的觀光大車進不去胡同,全長7.8公里的中軸線走下來有些遠,思來想去,不如設計一條騎游線路。邊騎行、邊講解,不僅能帶著游客參觀名勝古跡,還能“鉆”進胡同里探訪博物館、名人故居,讓游客在騎行中感受古都風韻。沒想到,不僅外國游客喜歡騎游,本地市民也被這條線路“圈粉”。

  好的線路,還得搭配好的講解。“三分游,七分講”,我積累了一個不斷更新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數據庫,有140多個知識點、8萬多字,包括名勝古跡、歷史文化、老北京非遺技藝等。我還成立了工作室,和20多名導游一起向人們介紹北京的歷史文化,讓游客更好地了解北京。

  我是雙語導游,面對現在火熱的入境游,我特別想對外國游客們說,“我在北京中軸線等你”。北京是一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少外國游客沉浸式體驗中軸線之后,愛上了北京和京味文化,這讓我感到非常自豪。最近,我打算再多做一些實地調研,看看如何進一步優化漫步和騎游的游覽線路,讓更多人感受壯美中軸線。

  (本報記者潘俊強采訪整理)

  

  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

  數字化帶來獨特文化體驗

  作為中國申遺代表團隨行成員,我有幸在現場見證了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這一激動人心的歷史時刻。

  我與北京中軸線申遺工作結緣是在3年前。2021年9月,我們和北京市文物局達成合作,啟動“數字中軸”項目,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從那時起,如何將數字技術運用到文化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中,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申遺工作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價值闡述。這種價值闡述,本質上也是對文化遺產信息的重新挖掘。為此,我們打造了申遺文本的闡釋平臺——“北京中軸線官網”,并通過數字孿生、云渲染等技術重點打造“北京中軸線時空艙”4D產品,展示北京中軸線70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

  如何對北京中軸線的價值進行更有效的闡述,將專業知識轉變為公眾能夠理解的內容?數字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我們團隊設計了“數字打更人”項目,動員志愿者參與。志愿者通過“云上中軸”小程序,掃描遺產點界樁二維碼,對建筑本體、界樁進行拍照,形成的數據通過審核后,可以實時傳送到遺產監測平臺,助力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目前,已有近2萬人成為該項目的志愿者。

  我們還設計了“數字中軸小宇宙”,這一產品通過多維空間的數字展陳,營造一個開放、交互式的視聽空間,盡可能向用戶展現古人通過建筑所表達的時空想象,給用戶帶來全新且獨特的體驗。“數字中軸小宇宙”研發歷時近3年,前后迭代了542個版本,有近百名研發人員參與。

  “數字中軸”項目的建設過程和成果,證明數字技術不僅可以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支持,還可以在活化利用、傳承創新等方面解鎖新模式。

  回想在世界遺產大會上,多國代表積極表達對北京中軸線的尊重和認可,我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正以獨特的魅力受到世界的關注和喜愛。

  (本報記者王昊男采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4年08月05日 13 版)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