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走進紅旗渠紀念館感悟精神偉力——

紅旗渠精神激勵我們去奮斗、去奉獻(文化中國行·走進專題博物館)

本報記者 李卓爾
2024年10月05日06: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紅旗渠紀念館外觀。
  本報記者 李卓爾攝
  圖②:學生在紅旗渠體驗獨輪車運石頭。
  圖③:學生在紅旗渠紀念館參觀。
  圖④:紅旗渠紀念館展陳布置。
  圖②至圖④均為紅旗渠風景區提供
  圖⑤:紅旗渠總干渠蜿蜒于太行山間。
  許叢軍攝(人民視覺)

  巍巍太行,壁立千仞。車輛穿行在山間,突然層巒疊翠間出現一片醒目的紅。一座紅色天橋如飄動的絲帶蜿蜒在山間,提醒著游人已踏上一片充滿力量與希望的土地。

  這里是河南安陽,64年前,30萬林縣人民一錘一釬,在懸崖峭壁上苦戰10個春秋,修成了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培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忘我奮斗。

  如今,林縣改名林州,旱地變成綠洲。滾滾的渠水旁,紅旗渠紀念館靜靜守護。紀念館新館開館10年來,無數觀眾心懷敬意地走進這條時光隧道,又心潮澎湃地走出,閃閃發光的紅旗渠精神照亮前路。

  聽一段故事,關于渴望成為希望

  走進紀念館,一條參觀主路線上下起伏,仿佛步行在山路上。由柳帽串成的裝飾物在燈光照射下,在墻上投射成一個“水”字。

  水,林縣人民世世代代最深切的渴望。

  觀看紀念館展板上林縣縣志,災害的記錄反復出現:明正統元年大旱;光緒元年大旱;光緒三年大旱;民國九年大旱……“據統計,從明正統元年到新中國成立的500多年間,林縣發生嚴重旱災30多次。”紀念館講解員常會平介紹。

  許多外地游客不解,這里有山有水,怎么會缺水?

  “大家可以摸一摸展館的墻壁,這是模擬太行山石修建的。”山石堅硬鋒利、斷層多,常會平說,“林縣境內都是季節性河流,一年中的絕大部分時間都處于干涸狀態,且這種石灰巖不能形成有效的隔水層,造成了水資源的匱乏。”

  河里沒水,水庫見底,水塘干涸。“寧可苦干,不能苦熬。林縣人不服輸、不認命,要靠自己雙手改變命運的態度十分堅決。”講到這里,常會平的語氣也變得堅定。

  1959年,林縣縣委組織3個調查組,分頭尋找水源。最終目標水源鎖定在山西省平順縣境內的濁漳河。但要實現“引漳入林”,需要穿越千山萬壑的太行山,在當時缺乏機械化裝備的情況下,難度不亞于移走一座大山。

  紀念館墻面上“重新安排林縣河山”8個紅色大字映入眼簾,耳邊仿佛吹響了林縣人民戰天斗地的號角。

  在1960年的元宵節,幾萬人的隊伍浩浩蕩蕩出發了。一張老照片可以看見當時的景象:大家穿著打補丁的衣服,腳上大多是布鞋,每個人的肩頭上都扛著錘、鍬、撬棍,臉上滿是豪情壯志。

  “抬頭仰望是壁立萬仞的懸崖,俯首探望則是深不見底的峽谷。修渠的民工們有的直接在施工的懸崖邊打地鋪,在石崖上鋪上一捆茅草就成了一張床。為了防止睡著后滾下山崖,大家便采用腳沖外頭朝里的睡覺方式……”常會平娓娓道來,展板前站滿了觀眾,卻異常安靜。

  有觀眾在聽到紅旗渠工程總設計師吳祖太犧牲時年僅27歲時,紅了眼眶。“看著比我還年輕的面孔,聽到他犧牲前連頓熱乎飯都沒吃上,肅然起敬。”觀眾鄭民新說。

  從事講解員工作以來,常會平每年接待講解工作1500余場,為約10萬人講解紅旗渠故事。“我出生在林州,爺爺、外公都是紅旗渠的建設者,從小就聽著紅旗渠的故事長大,我常常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會怎么做。”拷問靈魂的深度思考,讓她每一次的講述,總能將真心真情代入其中,令游客感動不已。

  同為紅旗渠紀念館講解員的郭芳芳,把厚厚的講解資料當成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了讓大家充分了解紅旗渠的故事,她有時間就去拜訪修渠老人,了解他們在艱難歲月中的奮斗故事。“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16個字,背后是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在紀念館里,許多講解員都是“渠二代”“渠三代”。“講好紅旗渠故事,是在傳遞前輩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郭芳芳說,“我們講的不是一個個簡單的故事,而是一種精神,一個信仰,一份深藏于中國人心中的紅色情懷。”

  看一場表演,歷史與現實交疊

  “快看,他在懸崖上飛蕩起來了!”隨著一聲驚呼,在紅旗渠青年洞天河亭實景演出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懸崖一側。

  演員元趙勇腰系繩索、手拿鋼釬,高懸在近百米的空中,他雙腳用力蹬向崖壁,向外飛蕩開了10多米,然后瞄準目標直撲崖壁……

  講解員申彥慧告訴觀眾,這是在表演“凌空除險”。

  上世紀60年代,修渠工程啟動不久險情就接踵而至,因為修渠需要炸開山石,有些被炸開的山石從懸崖工地上滾落,造成了接連多次的重大傷亡事故。如果不及時把危石除掉,修渠就無法推進。

  “關鍵時刻一個人挺身而出,頭頂是懸崖峭壁,身下是萬丈深淵,他腰系大繩,蕩身其間,雙手持撓鉤排除松動的石頭,這個人就是除險英雄任羊成。”申彥慧介紹。

  為了修渠,任羊成長年累月地飛蕩在山崖之間,腰部被繩子勒出一道道血痕,勒痕在他的身體上刻下一道又一道難以磨滅的傷疤,像一條赤褐色的帶子纏在腰際。

  “我的老師就是任羊成,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套繩、下崖、飛蕩、除險,每一個動作老師都一遍一遍地教我們。”在元趙勇看來,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對每一位紅旗渠建設者的致敬。

  紀念館里,大屏幕滾動播放著紀錄片《紅旗渠》: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干渠正式通水,人們擁擠在渠道邊上,伸長脖子望著來水的方向,當奔騰的漳河水洶涌而至,雪白的浪花飛濺在渠邊那些飽經滄桑的太行山人的臉上,他們爭相用手捧著從渠道里打上來的水,嘗一口,笑容綻放在臉上……

  紀念館外,實景演出現場,隨著一聲“開閘放水”,紅旗渠水滾滾而來,在場的觀眾無不歡呼、鼓掌。

  這一刻,歷史與現實交疊。

  紅旗渠運行50余年來,農業灌溉供水60億立方米,共澆灌農田4700萬畝次。“十四五”總體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后,還將增加15萬畝左右的灌溉面積,百萬林州人民的生命渠依然保持著活力。

  “紀念館里聽到的每一個故事并不縹緲,因為紅旗渠就在這兒。”山西游客呂笑說,“當聽到渠水水聲的時候,那些故事仿佛就發生在眼前。”

  濮陽市第一高級中學學生馬子萌沿著紅旗渠從山西境內出發,一路旅行,最后一站來到紅旗渠紀念館。“以前總是聽老師講起紅旗渠,真的自己走一趟下來,看見這條河掛在懸崖上,這種震撼難以言喻。”

  “當年施工時難度最大的建筑,今天成了最壯美的風景。”紅旗渠風景區旅游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永藝介紹,“我們依托紅旗渠紀念館,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弘揚紅旗渠精神,記錄了林縣人萬丈豪情的渠首、青年洞、分水嶺,就是紅旗渠精神的實體。”

  上一堂課程,讓紅旗渠精神流入每一代人血脈

  8月31日晚上,安陽市民收看了一場特別的“開學第一課”,紅旗渠建設特等模范張買江為全市師生講述了他們一家和紅旗渠的關系,也講述了他的命運是如何被紅旗渠改變的。

  當年,張買江的父親在修渠時犧牲,13歲的他接過父親的鋼釬,走上工地。紅旗渠修了10年,他干了9年。兒子張學義長大后,又接過他的接力棒,在合澗渠管所工作,負責守護50多公里渠段。

  如今,年過七旬的張買江依然常常走上紅旗渠。放眼眺望,渠水流淌進田埂,他又想起了那個13歲只身進太行的自己。“沒有渠時,割麥子,麥子只有一拃高。”轉而又流露出驕傲的笑容,“現在都建成了高標準農田,林州成了米糧倉。”

  紅旗渠精神代代相傳,張買江感慨地說,紅旗渠精神如同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不僅滋養了老一輩,也滋養著新一輩,為人們戰勝艱難險阻提供了無窮的精神動力。

  “渠二代”周銳常曾是紅旗渠灌區管理處副處長,主持了紅旗渠紀念館新館的規劃建筑設計和陳列布展工作,退休后成為紅旗渠干部學院的特聘教師。

  “每一批來干部學院上課的黨員干部,第一站都是參觀紅旗渠紀念館。”周銳常說,“常有人問我,如今學紅旗渠精神我們該學什么?答案就寫在這里。”

  站在紀念館紅旗渠工程的沙盤前,周銳常如數家珍:

  “前后近30萬人上山修渠,是一個人力、物力、技術、管理等高度協同的系統工程。紅旗渠的成功建成,離不開黨領導下全縣‘一盤棋’的組織協調”;

  “紅旗渠建設的這漫長的10年間,修渠民眾如何堅定信心、堅持到底呢?沙盤里依次亮起來的燈光,代表分段通水的渠,修成一期,通水一期,以水促渠,以渠促人心”;

  “紅旗渠是水利科學技術與民間經驗智慧結合的結晶,對水流量有著精確測算,總干渠渠道水平長度達到70公里,而高程僅僅下降10米,是山區等高線灌溉渠的杰出代表”……

  聽完課,還可以實際體驗修渠的不易。林永藝介紹,“除了以‘渠二代’講故事、‘勞模面對面’等方式深度解讀紅旗渠精神內涵,我們還開發了推民工車、抬太行石等特色課程,增強教學體驗,今年紀念館成功入選全國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

  在紀念館留言簿上,有觀眾工工整整寫下感悟:“紅旗渠精神是鮮活的,它可以融入我們每一代人的血脈中,激勵我們去奮斗、去奉獻。”

  一隊隊觀眾,從四面八方,帶著好奇、帶著探詢自然與歷史的期待而來,又帶著難以泯滅的記憶而走,讓紅旗渠的故事如同滔滔渠水一般永遠流淌。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4年10月05日 07 版)

(責編:白宇、衛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