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家吳玉霞——
傳播民樂之美,激發心靈共鳴
吳玉霞在演出。 |
盡管工作繁忙,但只要有美育講座的邀約,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琵琶演奏家吳玉霞都會盡量抽出時間參加。從演奏示范,到理論講解、互動問答,每一場講座,她都會精心準備。講座內容不僅涵蓋民樂演奏技巧、作品解析和審美理念,更展現了她對美育、對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關注與思考。
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推廣民族音樂?吳玉霞常說,“文以化人,文以潤心,今天的接受者就是明天的傳播者”。在她看來,將綿延數千年的民樂傳播出去,是當代民樂工作者的使命。
琵琶獨奏《春江花月夜》詩意盎然,琵琶齊奏《風戲柳》詼諧風趣,琵琶二胡雙協奏曲《云影》舒緩動聽……今年夏天,中山公園音樂堂“打開藝術之門”暑期系列演出迎來一場特殊的音樂會——吳玉霞和她的學生一同登場,除了帶來精彩演奏,還設有賞析環節,為觀眾講解每首樂曲背后的故事、蘊含的精神和情感。
在吳玉霞看來,這種“講演合一”的音樂會形式,恰恰是當前民族音樂傳承發展所迫切需要的,“一首好作品的呈現,是聆聽者和演繹者的磁場共鳴。我特別希望借助表演的舞臺,與觀眾交流,激發更多人對民樂的興趣。”
幾十年的藝術生涯,吳玉霞一直致力于將演奏與教學、研究相融合。播撒更多藝術的種子,讓它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民樂的百花園才能更加生機勃勃。
民樂承載著中國人獨特的情感和審美。“演奏者不僅是一首作品的演繹者,更是藝術思想的傳道者。”吳玉霞認為,一首作品的表達不應僅限于外化的力度和速度變化,而應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內涵、美學意蘊和哲理思考,要結合樂曲所賦予的文化語境,選擇恰當的聲音和情緒予以詮釋。
近年來,吳玉霞在中國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中國戲曲學院等多所專業藝術院校舉辦講座,分享多年來她對舞臺表演藝術的體會。“讀譜、唱譜、奏譜”三聯動教學法是她多年教學實踐總結出的理念。從“讀”到“奏”的過程,無論是“灌耳音”式的聽覺記憶,還是挖掘音樂文本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都是全方位解讀樂曲的重要途徑。
對于民樂演奏者來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研習,是傳達作品意境的重要前提。作品的呈現,不僅是技藝的展現,更是對世界、對生命的深刻理解,正所謂“功夫在詩外”,如此才能呈現一種既有技術高度又具有文化深度的作品。
吳玉霞的藝術生涯始于少年宮,這一經歷對她影響深遠。她認為,學習民樂不僅僅是習得演奏技巧,更關乎對美的感知和體驗。因此,除了致力于民族器樂表演藝術研究,吳玉霞也非常注重基礎音樂教育的推廣和發展。
從始于20世紀90年代的“打開音樂之門”系列演出,到中國兒童中心、各地少年宮等機構,吳玉霞的身影隨處可見。面對剛剛開始學習樂器的琴童,她循循善誘,借助影像,讓初學者領會傳統民族器樂的豐厚意蘊。面對家長的提問,吳玉霞反復強調,藝術學習的價值在于規范和方法的習得,以及在練習中對品性的磨礪。在她看來,只有經過對音符的反復揣摩,才能在枯燥的技術訓練中,體會到藝術給予的滋養。
四根弦、一支曲,一場場演奏會、一次次示范講座,琵琶演奏家吳玉霞的指尖所劃撥的,不僅是優美的旋律,更是對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持續思考和擔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