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灌溉工程遺產——

深厚而豐富的灌溉歷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李云鵬
2022年09月03日05: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福建莆田木蘭陂。
  李云鵬供圖

  浙江諸暨泉畈村,村民正在使用桔槔從拗井里提水進行灌溉。
  李云鵬供圖

  重慶秀山巨豐堰三拱橋渡槽。
  李云鵬供圖

  近十年來,包括灌溉工程遺產在內的水利遺產的挖掘與保護,越來越受重視。遺產的挖掘、評估、闡釋、保護理論和技術研究實踐的專業化系統化程度逐步提升,遴選申報與管理也越來越規范,充分展現了我國灌溉工程遺產保護成就。

  ——編  者 

  

  2022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向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大會致賀信強調:“人類在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璀璨的農耕文明,保護農業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責任!

  灌溉是農業文明發展的重要支撐。我國由于季風氣候影響,國內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業發展都需要灌溉工程來調節水資源的時空配置。在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灌溉工程的建設和運用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設立,使這個遺產類型及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古代灌溉工程進入大眾視野。截至目前,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項目已達26處,是世界上灌溉類型最豐富、工程分布最廣泛、灌溉效益最突出的國家。其中一些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如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等,同時也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遺產,承載著傳統治水技術、經驗和智慧,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

  文明發展程度的標志之一

  中國灌溉發展的歷史與中華文明一樣悠久。良渚遺址考古發現數萬斤碳化稻,表明當時的水稻種植已發展到相當規模,這離不開灌溉的支撐。良渚古城外圍水利系統是迄今所知中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壩,具有防洪蓄水、灌溉運輸等綜合功能。杭州臨平鎮的茅山遺址發現了良渚時期的水稻田,有明確的道路系統和灌溉系統。3600多年前的鄭州商代都城遺址考古發現的灌溉渠系,2200多年前的淮陽于莊漢墓出土的井灌模型,反映了中華文明早期灌溉發展的延綿不斷。據《周禮》記載,西周時曾設“稻人”這一官職,專司灌溉管理。這些考古發現和早期文獻,反映了灌溉的發展脈絡及重要地位。

  灌溉工程的建設是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標志之一。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灌溉工程,往往奠定了當時一地乃至一國的經濟發展基礎。最典型的如都江堰、鄭國渠,與靈渠一同被譽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孫叔敖修建芍陂(今安徽省壽縣境內),為楚國的經濟發展和遷都壽春奠定了基礎。造就了“塞上江南”的寧夏引黃古灌區,對維系西北地區社會穩定具有戰略意義。從易耕易灌的平原盆地到高山丘陵、湖濱灘涂、邊陲荒漠、沿海鹵地……灌溉工程遺產的地域分布,也從側面展現了中華先民不斷開拓生存空間的艱苦奮斗歷程。

  悠久的灌溉發展史,還衍生出豐富而獨特的區域文化。北方干旱地區水資源紛爭激烈,促使一系列用水管理制度誕生,如山西洪洞縣霍泉灌區《霍渠水法》。南方地區也有“堰規”,如浙江麗水通濟渠的“堰規”,涵蓋支渠分水口規格、輪灌制度、歲修工役和工料如何攤派等。此外,能夠見證灌溉工程歷史的古代水利管理建筑、廟宇等紀念性建筑,相關歷史文獻、碑刻、檔案,工程所承載的傳統水利科學技術、民俗節慶……這些都是灌溉工程遺產的組成部分,共同展現了其豐富內涵。

  充分體現因地制宜的理念和智慧

  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地理、氣候環境差異很大,灌溉工程的型式和科技特征也呈現出顯著的多樣性。從工程類型而言,包括有壩引水、無壩引水、蓄水灌溉、拒咸蓄淡、井灌,圩田、梯田灌溉排水,以及不同形式的傳統提水灌溉設施等,充分體現了“因地制宜”的理念。灌溉工程遺產能夠延續運轉千百年,至今發揮效用,在工程的規劃、設計、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科學性,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都江堰作為大型無壩引水自流灌溉的典范,早已享譽世界,其魚嘴分流、彎道排沙等精妙設計家喻戶曉。從涇河引水的鄭國渠、從黃河干流引水的寧夏引黃古灌區和內蒙古河套灌區,有意識地利用河流泥沙來控制土壤的鹽堿化,將泥沙蘊含的有機物作為農作物肥料,變沙害為沙利!妒酚洝ず忧䲡酚涊d“用注填閼之水,溉澤鹵之地”,漢代關中地區民謠“涇水一石,其泥數斗,且溉且糞,長我禾黍”廣泛流傳,可見當時人們就對多沙河流引水淤灌有了系統認識。

  通濟堰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年間,是目前我國已知年代最早的拱形堰壩,壩上還專門留有放排通船的“船缺”。進水閘下游300米處干渠上,始建于宋代的“石函引水橋”沿用至今,渠水在函下自西向東流,一條山溪在函上自北而南行,互不干擾。它的建成避免了山洪泥石流對引水干渠的頻繁淤積,大大節省了疏浚維護成本,這也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水系立交工程。

  東南地區濱海平原土地廣闊,唐宋之后成為農業開發的重點拓展區域,眾多拒咸潮、蓄淡水的灌溉工程都是在唐宋時期建成。如福建莆田的木蘭陂,歷經三次選址才建造成功。木蘭陂所在之處,來自下游的涌潮力量與來自上游的洪水力量能夠相對平衡。陂高超過此處的最高涌潮水位,使咸水無法內灌,上半部設為閘門,汛期可開閘增加泄洪能力。

  浙江諸暨桔槔井灌工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敖坶馈彼追Q“吊桿”,是一種利用杠桿原理的原始汲水工具。這里地處山間小盆地,地下水量豐富、埋深淺,村民打一口當地稱作“拗井”的井,用桔槔從井里汲水,通過小渠流入田中進行灌溉。據記載,200多年前當地居民就已對地下水循環有了科學的認識,并能通過人為干預增加井灌的可用水量。在諸暨市泉畈村的遺產核心區,至今仍有100多口拗井在發揮作用。

  灌溉不僅指供水,也包括農田排水,兼有特殊環境條件下灌排區域土地的整治與改良,包括圩(圍)田、梯田、垛田等。江蘇興化地處黃河奪淮之后的洪水走廊,俗稱“鍋底洼”,由水系、圩垸、垛田構成的灌溉排水系統,改善了當地農業生產條件,也塑造了良好的生態和人居環境。

  灌溉工程遺產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盡可能利用自然條件,以最少的工程量和管理成本實現最大效益。優秀的傳統灌溉系統,取水方式和工程型式都相對溫和。最典型的就是無壩引水形式,有壩引水往往也只采用低壩。工程常用的材料和構件,與生態環境有良好融合度。如都江堰的竹籠、榪槎,南方灌渠廣泛使用的干砌石襯砌,北方灌渠廣泛采用的植柳護岸,使渠水與土壤水之間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水量交換,長期運行也很少對生態產生負面影響,古代人工渠系逐漸融合為自然地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傳統灌溉工程與生態環境高度和諧,并塑造出優美的水利景觀,其理念和實踐,對現代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仍有借鑒意義。

  至今仍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灌溉工程遺產的保護利用,有著突出的現實意義。它們不僅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而且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綜合效益。

  以目前中國的26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為例,灌溉面積合計約230萬公頃,相當于100多個大型灌區。維護好這些傳統灌區,比新建灌區投入的成本要低得多。很多古代灌溉工程還兼有其他重要的水利功能。如廣東佛山的桑園圍,至今仍是圍內順德、南海兩區的防洪保障。浙江龍游的姜席堰、山西洪洞的霍泉等,兼有水能利用、城鄉供水之效。一些灌溉工程遺產對灌區生態環境的維系功能同樣不可或缺。在新疆,一條坎兒井就能在戈壁灘塑造一片綠洲,堪稱生態命脈。

  灌溉工程遺產還是一種寶貴的文化旅游資源。都江堰、靈渠等早已是著名景區,近年來,四川樂山東風堰、浙江湖州太湖溇港等遺產地的水利特色文化旅游也在快速發展,湖北襄陽的長渠等成為國家水情教育基地。一些灌溉工程遺產還充分發揮其品牌效應,為灌區農產品賦能增值。依托灌溉工程遺產灌區,一些集生態農業、采摘體驗、研學觀光、民宿餐飲等為一體的綜合農莊開發模式逐漸發展起來。

  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的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工作取得顯著進展,探索出一些寶貴經驗。較突出的即研究支撐與制度保障。伴隨著遺產挖掘與保護工作的持續開展,關于灌溉工程遺產保護的理論與技術研究也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由點及面發展起來,進而指導實踐。目前,絕大部分灌溉工程遺產已編制并頒布實施保護利用專項規劃,有的還通過地方人大立法增加了法律保障。

  希望更多人能了解中國深厚而豐富的灌溉歷史文化,形成灌溉工程遺產保護利用的社會合力,讓這些寶貴遺產更好地融入國家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惠及廣大群眾。

 。ㄗ髡邽橹袊娍茖W研究院水利遺產保護重點實驗室負責人)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3日 07 版)
(責編:趙欣悅、白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