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民間藝術里的春節

殷 波
2024年02月01日08:4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女十忙》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藏

江蘇無錫惠山泥塑《新春樂》 龔 琦
中國美術館藏

花燈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藏

河北三河剪紙《小鳥蓮花》 趙景安
中國美術館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漫長的農耕文明中,中國古人以谷子一熟為一“年”,谷物的播種與收獲周期也成為人們生活的節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到了歲末,又逢冬去春來,在歡慶豐收年成的同時,也迎來新一輪播種和收獲。人們為此敬天祭祖、祈福納祥、宴飲游娛、辭舊迎新,形成一系列隆重喜慶的民俗活動。

中華民族的春節不只是節日的狂歡,還包含祭祖、守歲、祈福、團聚等儀式活動及其內涵,從而不斷建構每一個個體與逝去的祖先、過去的歷史、廣闊的自然、無盡流動的時間以及親人、友朋的聯系,不斷憧憬和充盈現實生活的愿景和希望,不斷表達和實現關于善與美的追求。這一切既是精神的、實踐的,也往往是有形可感的,通過藝術的形式加以表達,在審美中得到進一步凝聚和升華。

正如春節的傳統里,從小年起,人們就開始“忙年”的種種準備,灑掃除塵,采辦年貨,發面蒸饃,張貼年畫、春聯、“福”字、窗花等。天津俗話說,閨女要花,小子要炮,老人要頂氈帽。春節是喜慶,是更新,是對美的追求。到農歷新年來臨,人們擺“清供”,逛廟會,行花街,耍社火,舞獅舞龍,觀燈彩,在生動鮮明的形態、沉浸式的體驗中,表達情感,寄托愿望,感受喜慶歡愉,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這個意義上看,春節既是民俗的,也是藝術的、審美的,并且春節之藝術,是民間、大眾、民族集體關于美的創造與體驗,它是所有人親身參與的過程。

如果對豐富多彩的春節民藝加以劃分,大致包括祈福納祥的藝術、家居裝飾的藝術、宴飲交流的藝術和游藝歡娛的藝術,涉及春節文化儀式與意義的藝術化呈現、裝飾審美以及游藝體驗,也往往相互交織,在表達春節辭舊迎新、趨吉迎祥的意義的同時,裝飾空間、裝點氛圍。

首先,傳統春節里,家家戶戶張貼門神、年畫、“福”字、窗花、門箋、對聯等,正是“千門萬戶瞳瞳日”,喜慶熱烈。陜北信天游唱,春節走門串戶,“一看窗子二看簾子”。門上的春聯、窗上的窗花透著一戶人家的精氣神。還有門神、年畫、“福”字、門箋等,色彩基調大都紅紅火火,配色往往華麗強烈,形象圖案都是老百姓最熟悉的,鮮明甚至夸張,往往有看頭、有講頭,文字有力,畫中有戲,讓人百看不膩。吉瑞的文字、酣暢的書法、威嚴的神像以及關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家歡樂、福壽康寧等理想生活的圖景,表達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也成為善與美的社會教化和精神激勵。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民間畫作、剪紙不僅在創作中講究“知人、知物、知時”,表達群眾的愛好和追求,還滿足了傳統家居環境裝飾的需要。譬如門神有房宅大門的門神、屋門的門神以及街道街門的門神;年畫有門戶上的門畫、灶臺墻壁的灶畫、居室墻上的四條屏以及炕圍、桌圍、窗頂的炕畫、桌畫、窗畫、喜幅等;“福”字也有大門上的“福”字以及水缸、柜子和牛棚馬廄門上的“福”字;玲瓏剔透的剪紙不僅有窗花,還有頂棚花、燈籠花、供品花等……裝飾無所不及,把日子裝扮得花團錦簇。

除了這些用以張貼的藝術與裝飾,傳統春節里的家居裝飾藝術還有“歲朝清供”,就是在室內案頭放置供觀賞的物品擺設,包括時令水果、花卉盆景、古玩奇石等。所謂“山家除夕無他事,插了梅花便是年”,或如文學家汪曾祺所述,即使牡丹梅花不易得,養一盆青蒜代替水仙,也要有一點顏色。不論富麗典雅或質樸清新,春節的裝飾都是喜慶的、悅目的、充滿希望的。

在飲食上,祭祖、賀歲、年夜飯、吃年例等,比平日豐盛的美食,既是對飲食本身的豐富體驗,也包含富足美好的寓意,而且往往由食物的形、味之美上升到精神情感之美。比如臘八,集五谷雜糧煮粥食粥并向鄰居親友送粥贈粥于一體,這種惜物愛物并饋贈分享的習俗,超越了一粥一飯的飲食滋味,進入一種文化心靈上的儀式體驗。又如山東膠東地區,傳統春節自小年起,家家戶戶開始蒸大棗餑餑、烙喜餅、做壽桃,制作種種寓意吉祥、造型生動的面花,既是節日飲食的一部分,也用作贈禮和供奉,從飲食之美到情感交流,成為一種精神的共鳴。藝術家張仃曾回憶:“記得兒時在家鄉過舊歷年……當時我最滿意的差使,是母親給調一個胭脂棉花碟,用根筷子,沾著胭脂,向新出籠的饅頭上,一個個打紅點”,一個個圓圓的紅點,點染出新年的氣氛,如果無它,“就似乎禿禿荒荒,缺少些什么,不像過年的樣子”。這“一點之美”便是生活的一種美的境界。

春節期間,還有豐富多彩的游藝歡慶活動。俗話說“老百姓,要快活,趕會、唱戲、弄社火”,高臺高蹺、舞獅舞龍、鼓樂秧歌等民間藝術在社火、花會中匯集,城鄉群眾自發的表演惟妙惟肖,觀看互動的人潮如山似海,歡快的鼓樂激越昂揚,演藝的妝容或面具往往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共同組成熱鬧的節日慶典。此外,從除夕到正月十五,在廣大城鎮和鄉村,商鋪與人家往往掛起紅紅的大燈籠。“燈籠高,燈籠低,燈籠底下秧歌起”,在陜北的鄉村,正月十五夜轉黃河九曲燈陣;在云貴高原,少數民族的篝火歌舞紅紅火火……燈火與歌舞交織,表達著中華民族真摯素樸的情感。

古往今來,中華民族從傳統走向現代,從農耕文明發展到工業文明、信息文明,春節儀式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化,但依舊隆重盛大,春節的藝術與審美在傳承中創新,也依然熱烈深沉。如今,千里萬里回家過年,春節春運成為一種文化物候;新春的文創和服飾等“國潮”涌動,中國紅、吉祥紋、生肖像成為潮流的要素;傳統的年節禮俗、歌舞游藝也在破圈突圍,成為“國風”特色,在新的代際人群中產生新的共鳴。

山川遠闊,人間星河。春節是中華民族千百年沉潛的文化礦脈,積淀傳承著生命生活的力量和追求。民間藝術里的春節穿越歷史,超越物質,在對美好、善良、幸福的追求中,展現著生活的理想與意義。

(作者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王連香、李楠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