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實施歷史文化溯源工程 推動共享遺產保護成果
中新網北京12月12日電《北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規劃(2023年—2035年)》12日發布。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白杰在當天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北京將實施歷史文化溯源工程,深化歷史文化遺產內涵研究闡釋,加強科技保護和數字化展示,有序開展京津冀區域考古協作和國際合作研究。
白杰表示,十八大以來,北京備案博物館增加近70家、年參觀人次增長4500萬,全市文物保護工程總數1600余項,修繕資金總量達到80億元,完成了考古勘探面積2.6億平方米,完成考古發掘面積近100萬平方米。
今年,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已全面啟動,首個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三山五園”成功創建,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運行整一年,中國長城博物館提升改造工作穩步推進,這些重大項目讓首都三條文化帶和博物館之城建設邁向更高水平,也惠及民眾生活,為世界古都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中國案例。
白杰介紹,規劃的正式發布,對加強文物系統性保護工作提供更好支撐,首都文物工作者將落實有關要求,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首都文物工作者將依托“四普”工作深入挖潛首都文物資源稟賦。正在開展的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成立了一千余人的基層普查隊伍,全面復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成果并在全域開展“地毯式、拉網式”調查,梳理新發現文物線索,將進一步擴充不可移動文物名錄,構筑“大保護”格局,豐富北京地區不同歷史時期的實物見證,為推進系統性保護、優化文物管理機制提供更加厚實的基礎支撐。
同時,用好北京中軸線申遺成果助力老城整體保護。以中軸線申遺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是中軸線申遺成功的重要經驗,也是首都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堅持推進文物系統性保護的一個典型案例。北京以申遺成功作為新起點,制定實施北京中軸線保護傳承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在未來幾年取得新的標志性成果。
北京將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引領文物系統性保護。落實《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建設全域活態博物館之城;繼續開展大運河沿線文物古跡修繕,實施通州古河道考古調查;推動制定北京市長城保護條例,指導編制國家級的長城重要點段規劃,啟動北京長城資源信息管理及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建設;鞏固拓展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成果,帶動市級示范區建設,加強圓明園遺址保護展示,實施盧溝橋保護修繕工程。通過跨區、連片聯動豐富首都三條文化帶的形式與內涵。
北京還將著力推進歷史文化溯源研究與大遺址保護。加快推進琉璃河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完成改造并重新開放北京考古遺址博物館(大葆臺西漢墓遺址),同時建成和開放在副中心的路縣故城遺址博物館;對今年考古重大發現之一“金中都端禮門城門遺跡”,以及“香山明代皇室墓地”等“考古北京”最新成果做好研究、保護和展示;實施北京歷史文化溯源工程,深化歷史文化遺產內涵研究闡釋,加強科技保護和數字化展示,有序開展京津冀區域考古協作和國際合作研究,推動全社會共享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記者 徐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