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新成果 文明起源形成發展圖景更加清晰

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
2023年12月11日14:42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良渚遺址外圍新發現近20條水壩、石峁遺址發現皇城臺轉角浮雕與貴族專屬墓地、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分布范圍和內部結構初步摸清……12月9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發布最新成果。本階段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間、空間范圍,圍繞29處核心遺址,在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精心設計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更加深化對古國時代的認識

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這種以一座大型聚落為中心、聚集多座普通村落的社會結構,與先秦文獻記載的五帝時代的“邦”“國”類似,茲稱之為古國。

具體說來,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8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與第四階段相比,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對古國時代的認識更加深化。

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至5200年前后。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考古發掘工作發現并確認該遺址第一地點是由9座臺基構成的大型臺基建筑群,曾出土各類泥塑的“女神廟”就坐落在其中一座臺基上。這一發現對了解牛河梁第一地點的建筑關系和祭祀性質意義重大。

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大約為距今5200至4300年前后,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新發現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這是目前黃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發現的高等級墓葬有多重棺槨和隨葬玉石陶禮器的制度化表現,是中華文明禮制物化表現形式的源頭之一。

在浙江良渚古城遺址,塘山以北的良渚外圍新發現近20條水壩,經過測年發現修建年代跟過去發掘的11條是完全一樣的。“這說明到良渚中期時,這些水壩、莫角山、反山和良渚古城都是統一規劃、在短時期內營建的,良渚社會在這個時期發生了重大變革。”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執行專家組雙組長之一、北京大學中國考古學研究中心主任張弛說。

良渚遺址新發現水壩及遺址群中晚期結構。國家文物局供圖

良渚遺址新發現水壩及遺址群中晚期結構。國家文物局供圖

古國時代的第三階段,大約為距今4300至3800年前后。長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中原和北方地區后來居上,開始新一輪的文明化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奠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

多學科助力探尋文明發展脈絡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在“破譯”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眾多未解之謎的實踐中,多學科協同的理念得以貫徹。

年代學研究重點解決了石峁皇城臺、內城、外城空間布局的年代,并針對山西興縣碧村遺址的白灰地面開展測年方法研究,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

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以及穩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協同研究顯示,距今7000年以來生業經濟反映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中原及北方地區顯示出明顯以粟為主,黍、大豆、水稻為補充的混合型農業生產體系。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重要水田遺跡表明不同的稻作農業模式與早期復雜社會結構存在共生關系。

手工業生產的研究結果也可圈可點。研究發現,大約在距今3800年前后,中原地區手工業生產技術發生了質變。玉器方面,二里頭文化中心區域突然集中出現璋、鉞、刀等大型玉兵器以及優質閃石玉制成的柄形飾等禮器,同時延續數千年的綠松石工藝突變,與青銅組合出現新型禮器。

對于公眾頗為關心的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執行專家組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懷穎介紹道,測年結果顯示遺址埋藏年代集中,商末周初,但埋藏器物年代則各不相同。結合傳統考古學和數字技術,考古工作者發現很多三星堆器物坑當中的器物是可以跨坑進行拼合的,“在不同的坑里埋藏同一件器物、把它打碎放在不同坑里,指向了最后的埋藏行為可能是一個一次性的儀式行為。”常懷穎說。

促進考古研究成果廣泛傳播

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公眾,考古工作也不能止步于發現和研究。推動考古成果與歷史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12月9日,立足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研究成果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與觀眾見面。據介紹,《何以中國》共拍攝全國考古遺址、博物館等點位230余個,用鮮活的視聽語言講述中華文明的根基、發源、形成與早期發展的精彩故事。

博物館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一道橋梁。近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山東博物院“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研究成果展”等多個考古主題展覽,讓公眾在方寸之間遇見浩瀚無垠的文明歷史。

今年9月,觀眾正在參觀“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今年9月,觀眾正在參觀“鑒往知遠——新時代考古成果展”。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國家級專業博物館——中國考古博物館今年9月正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常設展廳7000多平方米,基本陳列包括“文明起源”“宅茲中國”“大國一統”“和融萬方”“民族覺醒”五個專題。“我們努力使用多種手段,營造恢宏的歷史氛圍,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更加鮮活地展現在觀眾眼前。”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說。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使國人和全世界炎黃子孫得以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了解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實的歷史。隨著探源工程第五階段的許多工作不斷深入,有關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將會得到更加清晰明確的解答。

(責編:楊虞波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