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再现,无码播放一区二区三区,黄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国产区 日韩区 欧美区 动漫区

人民網
人民網>>文旅·體育

中秋月圓 穰穰滿家

毛巧暉
2024年09月16日04: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通安幼兒園,老師和小朋友進行猜燈謎游戲。
  梁子棟攝(新華社發)

  在浙江省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清明馃”代表性傳承人汪麗娟和工作人員正在趕制純手工“國潮”月餅的中秋訂單。
  潘秋亞攝(人民圖片)

  在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幼兒園濱河分園,老師和小朋友正在彩繪中秋花燈。
  張 玲攝(人民圖片)

  中秋節,又稱為“團圓節”“女兒節”,這一天家人團聚,出嫁的女兒也要回家過節。因為中秋節的時間在農歷八月,也是農作物豐收的季節,在少數民族地區也有稱為“八月節”“八月會”。又因為祭月、拜月習俗,中秋節也稱為“月亮節”。這些節日名稱反映了人們在仲秋之節,舉家團圓、拜月賞月、慶祝豐收、求婚求子的習俗。

  

  從拜月到世俗節慶

  中秋節,相較于春節、清明、端午三大傳統節日,其形成較晚。但中秋節拜月、祈求豐收等習俗有著古老的淵源。

  中國很早就有崇信日月的記載,不過無論是國家層面的日月祭祀,抑或是民間的祭月、拜月活動,都未與中秋這一時間節點聯系在一起。到了唐代,祭月拜月開始與仲秋即八月十五相關聯。《全唐詩》收錄了杜甫、白居易、韓愈等著名詩人30余首以八月十五為題的賞月、玩月的詩文,可見中秋節在唐代已是一個特定的節日了。到宋代,中秋成為一個重要節日,尤其隨著城市文化的興盛,中秋節俗中的“玩”進一步被激發。到了南宋,渴望團圓、寄托思念逐漸成為中秋節的重要主題。

  中國有燦爛輝煌的農業文明,傳統節日大多與農事有關,中秋節俗還與另一古老文化習俗——“秋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中秋是秋收的季節,節日期間人們慶賀豐收,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很多還保留著中秋慶豐收、祈求豐產的習俗,如侗族的“南瓜節”、仫佬族的“八月會”(也稱為“迎新谷節”)等。在漢族地區,中秋期間也有用時令水果供奉月神的習俗。

  花好月圓人亦圓

  “十二度圓皆好看,就中圓極在中秋”。雖然中秋不一定是月最圓之日,民間亦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說法,但在人們對節日的美好祈愿中,中秋是“花好月圓”之夜。中秋節,家人團聚在一起,想象遙遠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的神話傳說,欣賞著懸于天空的“月圓”之美。雖然古老的天體崇拜已經遠離現代社會,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延續千年。

  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中,人們欣賞自然之美,通過賞月感受生命與宇宙自然的連接。為了享受美好時光,這一天家人團聚,已婚女性也要回娘家與父母、兄弟姐妹共度節日;朋友互相陪伴,選擇景色優美的賞月之地,發出“一年明月今宵多”的感慨,共賞明月到天明。大家一起感慨美好事物的轉瞬即逝,也更加珍惜美好時光,享受家人團聚之樂、朋友交往之誼。家人朋友間互贈禮物,尤其是象征月圓的月餅。過去北京、天津一帶還給孩子們購買兔兒爺等玩具,人們在玩樂中,展示生活的美好,也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秋是豐收的季節,在古人心中,作物的豐產與人口繁衍緊密聯系,大地賜予人類豐盛的物資,孕育、繁衍生命。中秋節很多地區還有求偶求子的習俗。南方尤其是閩南、臺灣一帶有中秋偷瓜菜即“偷秋”“摸秋”的習俗,偷得什么菜、菜的好壞決定人一年的運氣、健康及女性擇婿;在淮河流域、貴州、廣西等地,中秋還有偷瓜、送瓜祈子的習俗,人們到瓜田里偷瓜,送到已婚婦女家中,還會在送瓜時唱喜歌。隨著社會發展,這些習俗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但對美滿婚姻、子孫綿延和健康成長的愿望并未消失。

  節俗變化與精神永恒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受工業文明影響,傳統節日習俗與時俱新,如賞月可以線上線下結合,月餅也滿足大眾需求出現多樣化趨勢,節日的地域性差異漸趨減弱等,但節日的文化精神并未改變,始終表達著中國人的情感與信仰。

  中秋從古代的祀月、拜月、秋報、祀神,到唐宋逐步發展為文人雅士交游、玩月、團聚的世俗節慶,再到現在成為民眾集體的節日。在發展過程中,中秋節俗也隨著中國人的流動傳播到國外。在東南亞、東亞等地的華僑華人群體中,八月十五也有拜月、團聚的習俗,他們將傳統民俗與當地文化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秋節俗,如越南中秋節的主角是孩子,中秋夜孩子提著鯉魚燈游玩,各地還會舉辦燈會和舞獅;泰國、老撾則把中秋節稱為“祈月節”“月福節”,男女老少都要拜月;日本和韓國也有中秋賞月的習俗。

  技術、媒介、場景等方面的創新讓傳統節俗更加豐富多彩。近年來,以中秋為主題的晚會、文化節目將AI(人工智能)、XR(混合現實)等技術與舞美設計、節目內容、文化元素巧妙結合,讓觀眾體會中秋節古典與時尚兼具的魅力。各地的沉浸式民俗表演,讓中秋節日文化走近游客、走進生活,煥發新活力,如上海閔行區馬橋鎮在韓湘水博園推出了“沉浸式夜游”,讓游客可以跟著“嫦娥”的步伐,體驗詩詞雅集,感受賞月的美好。這種沉浸式演藝,再現了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話,實現了跨越時空的詩意對話,以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方式,激發了人們的參與熱情,也帶動了當地旅游和節日經濟發展。

  在融合發展過程中,很多中秋節俗元素表現出了新的變化、新的趨向。“變”是節俗文化發展的常態,但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追求,對家庭團圓、人際融洽的祈愿,始終是中秋節不變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責編:趙欣悅、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